ID: 11889123

青岛版(五年制2017)三年级下册科学 6. 22风的形成 教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43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青岛,五年制,2017,三年级,下册,科学
  • cover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猜测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风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然界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风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筒、蜡烛、火柴、线香、玻璃皿、水、小风扇、纸条、扇子、书本、纸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不同影响,使学生对风 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风的疑问,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出课题———风的形成。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常见的有关风的景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关于风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调动学生对风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自己制造风,初步探究风的成因 1.出示生活中的风,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分类,建立自然风和人造风的概念。 2.分发材料箱一,小组合作,放手学生自己制造风。 3.小组代表汇报,说一说,你制造风的方法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感受到风的? 4.小结:用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感觉的方法都是科学课堂上我们常用的观察方法。 5.引导学生回顾制造风的过程,思考人造风形成原因,同时发现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生猜测感受人造风的特点。全班交流,总结: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结构性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采用多种方法制造风,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采用多种观察方式对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在过程中感受风的制造过程,体会风的形成原因,为后续学习自然风的成因做好铺垫。】 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的形成的。 1.启发学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究竟和什么有关呢?生自由回答。 2.通过解决之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风为什么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呢),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假设。(空气的什么特性会是自然风形成的原因吗) 3.梳理学过有关空气特性的知识,完善假设4.小结:风的形成和温度差异有关,风会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了解人造风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究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缺乏认识,借由解决问题为学生提出假设的依据,再梳理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详细的假设。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收集资料、分析处理资料的方法对现象进行解释的学习习惯】 活动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展示实验器材并介绍:一个风的形成模拟实验筒,它的上部有一个小风扇,下部有空隙,还有一盒火柴,一支蜡烛,一支线香。 2.提出疑问:怎么利用它们制造温度高低不同的环境呢?怎么判断风会从温度低的地方流向温度高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完善。 3.出示实验步骤,生读。 ①点燃线香,放在实验筒的底部,观察烟往哪个方向流动,扇叶是否转动 ②点燃蜡烛,放在实验筒内,再次将点燃的线香放在试验筒底部,观察烟往哪个方向流动,扇叶是否转动 生说一说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 4.师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①.看到现象后,及时把蜡烛吹熄灭。吹灭的火柴和不用的线香要放到盛有水的玻璃皿里。②.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 5.分发实验材料箱,小组实验探究、科学观察、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仍较弱,需要教师给学生“搭梯子”“设台阶”。出示器材为学生提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