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焦点透视 教材版本:冀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背景: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透视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已印象不深刻,所以本课知识如同全新内容。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体验、质疑探讨、归纳总结、绘画实践来了解复杂的透视现象,并能简单地运用透视的基本知识来表现景物。本课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节在教室讲解和练习,第二节在操场写生。 教学目标:1、明白透视产生的基本原理; 2、发现景物透视的基本现象,总结透视规律; 3、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对艺术的理解。 重 点:了解六面体的透视现象,学习平行透视基本知识。 难 点: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玻璃板、白板笔、 石膏六面体、范画。 学生准备:自制取景框、画纸、铅笔、尺子、橡皮。 课堂教学: 教 学环 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 织教 学 检查学生准备工具情况。大屏幕显示本节课题画面。 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导入阶段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欣赏几幅画。(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儿童画房子和桌子的作品。)师:小时侯我们画房子、箱子等立体图形时通常会这样表现,现在还满足于这样的画法吗?为什么?生:不满足,因为它没有立体感。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绘画会追求真实感和立体效果。老师这里有一个石膏六面体,谁能在黑板上画下来?(老师手托六面体展示)请三位同学上台来画。台下同学观察并找出优缺点。略做点评。只凭直觉而无方法是不会画准确的。西方的艺术家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规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焦点透视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如何画得真实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活动,调动全体同学的注意力,进入观察和思考状态 探究阶段 课题:探索焦点透视一、讲解与活动1、概述:“焦点透视”是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通过透明平面观察景物,并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其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法。焦点透视法的产生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是需要进行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方法。焦点透视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没有它,现代绘画就无从谈起。观察课本16页图1[提问]:图中画纸是透明的吗?画家视线可否移动?静物可否移动?学生回答2、演示:教师模仿课本中画家在玻璃板上画六面体,分别画平行和成角透视图。实践证明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3、讲解:提示我们今天主要学行透视”法。明确“平行透视”法中水平线要平行、垂直线要垂直、变线消失于心点。导出平行透视特点:有与画面平行的面,并且只有一个消失点。4、演示画法:确定两点两线,竖线垂直于画面。教师重点讲解。(边讲边画)两点两线:视点、消失点、视平线、视中线。注意:画者位置固定,视点与景物位置保持不变。请学生上台来改正刚才的板画。5、练习:全体同学在作业本上画平行透视图。教师点评。 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由浅入深推导出本节知识点 活动与评议阶段 二、体验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日常生活中透视现象随处可见,如马路、铁轨、电线杆、路灯等,都有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现象。1、学生用自制取景框观察室内景物透视现象。2、多媒体展示马路、灯、走廊、楼道图片,体验透视变化。出示《走廊》图。画面可分四个区,所有物体向中心的消失点消失;门、窗、房梁越来越小;竖线垂直于地面;平面不变。3、出示《篮球场》图。请学生找出两点两线。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请学生找出课本17页《教室一角》和《校园小路》两图中的消失点及视平线,加深对两点两线的理解。2、演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校园景象”简略图,重点讲解楼房及窗户的透视画法。然后请学生上台添加垃圾箱、路灯、小树等。体现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规律。3、练习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