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1898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207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 cover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3.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熟悉这首歌的人都知道它歌颂的不仅仅是一棵小白杨。我们的作家也曾高声赞美过白杨树,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赞美的也不仅仅是白杨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白杨礼赞》。 二、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作者及写作背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191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开始文学活动。发表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重要作品。在他逝世后遵其遗嘱将其捐献的25万元设立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奖。 茅盾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巨匠。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编辑家,毕生著译1200余万字,他的伟大人格和他的作品一样,永世长存。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感知白杨树的外形美 (1)听《白杨礼赞》朗读录音。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一幅幅画,或浓墨重彩,或工笔细描,或抒情写意。那么听朗读录音时,你脑海中浮现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 (3)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4)“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雄壮、伟大 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争上游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把握感情、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共评,适时纠正、指导。 (3)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揣摩、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学生自主发现,自由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①运用形象贴切的形容词来描写高原、白杨树的特点。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②动词的运用精当、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扑入”的“扑”,“涌起来”的“涌”,“微微泛出”的“泛”等等。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以“难道”开头的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