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066457

17 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90218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爱莲说 人教版7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继续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4.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题解读 【爱莲说】 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今属江西)任职时所写。曾在任职期间率领属下在府署建成“爱莲池”。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高洁,感官场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作者简介 理学家 哲学家 文学家 北宋五子之一 宋朝理学鼻祖 周敦颐(1017年—1073年) 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表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濯”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试读课文,教师与同学们共同订正读音。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读熟。 3.诵读展示。 4.全班齐读课文。 疏通文义 1.了解周敦颐和“说”的文体常识。 2.借助书下注逐句落实翻译,把不能理解的词句标出来。 3.全班共同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逐句翻译课文,师生共同订正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重点文言词语 蕃:多 独:只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涟:水波 妖:艳丽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少 焉:语气词 噫:叹词,表示感慨。 宜:应当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落实重点语句理解 2.重点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落实重点语句理解 欣赏莲花的高洁品质 1.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怎样的品格? 描写的角度 语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形体姿态 香味 气质 班内交流: 描写的角度 语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质朴 形体姿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味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气质 亭亭净植 清高 欣赏莲花的高洁品质 2.这些描写处处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它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再读课文第一段,读出对莲花的感情。 欣赏莲花的高洁品质 理解“菊”和“牡丹”的形象和作用 1.认识“菊”的形象和作用 在作者笔下,菊是隐逸者的化身,为什么有此一说呢?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一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作者自己。 理解“菊”和“牡丹”的形象和作用 2.认识“牡丹”的形象和作用 在作者笔下,牡丹是富贵者的化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