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四季更替》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总结出四季更替形成的原因;能设计并完成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3.对四季更替与地球公转的关系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进行四季更替模拟实验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短视频: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 2.教师提出关于四季的问题: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3.导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四季更替的秘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学生 探究兴趣。】 二、探究地球公转的特点(一)提出假设。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四季更替形成原因的猜测。 2.学生猜测成因,教师及时补充。 3.师生小结:四季更替与地球的自转、地球距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可能与地球公转有关。 4.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怎样公转的 地球公转的特点有哪些 (二)探究地球公转。 1.根据北斗七星一年四季斗柄指向图、猎户座逐日西移图,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观 点,围绕以下3个问题推测地球公转的特点:①一年中,许多星座逐日西移,说明什么 ②一年后,星座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什么 ③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不变,说明什么 2.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对问题做出大胆猜测。 3.教师出示地球公转视频资料并总结: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对地球公转形成系统性认识,为研究四季更替的形成做好铺垫。】 三、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四季更替的成因 (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与斜射的不同。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四季最大区别是温度的不同,而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 的照射。 2.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比较黑板上的光斑。 认识到直射时光斑小,斜射时光斑大,同样多的光线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平面上,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的量就不一样。 3.师生总结:太阳斜射时光线弱,太阳直射时光线强。(二)设计四季形成模拟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模拟地球公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提示: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地球上同一地点绕太阳公转一周,是否产生直射。斜射、冷热交替、四季变化,可以在地球仪上先找到我们家乡的位置,在这个位置竖立一根标杆,再在同经度的赤道上竖立一根标杆,让“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地轴”方向保持不变,这样观察起来会更方便。 4.教师课件出示“方法指导”,学生按方法指导的步骤开始实验观察 (三)分组实验,交流共享。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当地球运行到 A、B、C、D位置时,从标杆的影子长短变化判断太阳光线直射与斜射的变化,做好记录。 2.学生交流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 3.教师用微视频再现四季的成因: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形成。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地球上还会出现四季吗 1.学生分组用排球做地球公转模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分享研究结果。 3.师生小结:如果地球的地轴不是倾斜的,就不会出现四季。 四、拓展活动 教师谈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课下,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