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109987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四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声音的传播教案

日期:2025-10-1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225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青岛,科学,传播,声音,6课,单元
  • cover
6.声音的传播 【课标要求】 本课是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并了解更有效的传播声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3、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物体传播声音的观察研究,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难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资源与建议】 本课从《声音的产生》了解到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教材中通过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活动卡选用真空铃的实验.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声音是需要介质传播的(完成目标1) 1.教师进行实验,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逐渐减小。 师:大家想一想,抽气前,钟罩里面有什么?我抽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抽空气时,虽然不可能抽得很干净,但音响的声音还是会逐渐变小的。说明声音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师: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它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能听到什么声音吗?这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看到了水的波动,说明了什么? 生: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 【设计意图:在水中的传播不容易听声音,可以通过观看波纹作为证明,为后面验证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做伏笔】 师:我们在看看声音能不能再固体中传播 2.用两个纸杯做话筒或者听筒,一个3米长的尼龙绳作为电话线,做成土电话,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另外一名同学用听筒听,然后彼此交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评价标准: 表达清晰,能够完整准确地说出声音产生地方式和感受。 能够说出感受,声音的产生方式,语言不够流畅。 说不出声音产生的方式和感受。不加星 学习任务二:声音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完成目标2) 我们研究一下声音如何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音叉,铝箔,棉线,木质米尺 (1)设计实验:每种材料的一端与音叉相连,另一名同学在才俩的另一端倾听,使振动的音叉接触铝箔,棉线,等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3)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4)汇报实验结果(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习任务三:归纳总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