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117815

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第1课时 分数的意义 教案 (表格式)

日期:2024-06-1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4415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五年级,学期,第四,单元,1课时,分数
  • cover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课时 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内容的第1课时,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借助操作、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而本课就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先通过“古人度量物体长度”和“两个小朋友分东西”两个情景揭示分数产生的现实需要,再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四等份中的一份,进而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强调单位“1”的含义,给出了分数单位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 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 3. 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分数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呈现情境图: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小明和妹妹去郊外野餐,仔细观察,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爸爸:今天带的食物我们要分着吃,这个苹果小明和妹妹两个人平均分。 小明:我会分、我来分,每人分到…… 师:你知道小明和妹妹每人分到多少吗? 小结:是的,可以说每人分到半个,也可以说每人分到个,当苹果的个数不是整数个时,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进一步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生1:每人分到半个。 生2:每人分到个。 基于生活实际,以分物的情境引入,感受分数产生的现实需求和价值,提高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分数的产生 课件出示古人用绳子测量石头的长度,发现剩下的不足一段,怎么记录呢? 师:把桌上的东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每人能分到多少呢?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多元表征认识分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的含义吗?请写一写、画一画将心目中的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收集作品。 反馈学生不同的作品,逐一呈现。 思考:他们表示得都对吗?请说明理由。 提问: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思考:是啊,明明都是,为什么他们的形状、大小、多少却都是不一样的呢? 小结:是的,因为他们分的物体是不一样的,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而在平均分的时候我们都把这一个物体、或是一些物体等都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因为单位“1”可能不同,所以在说分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 师:你觉得什么是分数?谁能来说一说? 师:那如果平均分5份,每份就是……这样的两份就是…… 三、认识分数单位 师:下面露出部分的糖果是总数,那这堆糖果一共有几颗? 分一分,想一想: 请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师:说说你是怎么填,怎么想的? 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例如的分数单位是。 生:可以把绳子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测量。 生:每人都能分到一半。 生1: 生2: 生3: 生4: 生:都是对的,因为他们都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了这样的1份,所以都是。 生:同样是,为什么他们表示的是不一样的呢? 生:因为他们平均分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第一幅是正方形,第二幅是1个圆片,第三幅是一条线段,第四幅是8个苹果。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生:1份是,两份就是。 生1:一共有12颗。 生2:6颗是总数的,那么说明总共有2个6颗。 生1: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堆糖果的。 生2: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堆糖果的,2份就是2个,也就是。 生3:平均分成4份,3份就是这堆糖果的。 生4:平均分成6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