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222843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41张PPT)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27394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华,崛起,读书,课件,4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检查预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说说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课题是周恩来十二岁立下的读书志向,意思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而读书。 崛 范 魏 晰 效 淮 惑 惩 斥 jué fàn wèi xī xiào huái huò chénɡ chì 崛起 师范 魏校长 清晰 效仿 淮安 疑惑 惩处 训斥 字词学习 肃 sù 晰 xī 振 zhèn 胸 xiōnɡ 怀 huái 赞 zàn 效 xiào 凡 fán 顾 ɡù 训 xùn 斥 chì 严肃 清晰 振奋 胸怀 怀念 赞叹 效仿 非凡 顾客 训斥 斥骂 默 mò 默写 崛起: 若有所思: 抱负: 兴起。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远大的志向。 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左顾右盼: 向左右两边看。 麻烦: 烦琐难办的事情。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朗读课文。 语段一: 在这些读书志向中,有没有你不太好理解的? 光耀门楣:做出了很大的成就,让全家感到光荣。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代指家族门第。 fàn wèi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语段二: 魏校长在这些志向中更赞赏哪一个? 周恩来 效:仿效,学习。 “此生”是指谁?“效”是什么意思? 语段三: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语段四: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崛起(qū jué)   效仿(xiào jiào) 淮南(huái huài) 师范(fǎn fàn) · · · · √ √ √ √ 事件数量 段落划分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2 第1—10自然段是第一件事,后面的第11—17自然段是第二件事。 3 第1—10自然段是第一件事,后面的第11—14自然段是第二件事,第15—17自然段是第三件事。 4 第1—10自然段是第一件事,第11—14自然段是第二件事,第15、16自然段是第三件事;第17自然段是第四件事。 课文归纳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次阅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到底写了几件事? 难点分析:这个部分之所以难以分清几件事,是因为这部分的描写不像第一件事那样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课文第11自然段的时间是周恩来12岁那年,地点是东北奉天,这个时间和地点也是整篇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解决办法:把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找出来,把发生在同一时间和地点的人物放在一起,从而分清这个部分讲述了几件事。 周恩来 魏校长 同学们 请你将下列人物按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进行分类。 周恩来 伯父 周恩来 中国巡警 外国人 一位同学 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 周恩来、魏校长、同学们、伯父、中国巡警、外国人、一位同学、女人、围观的中国人 第一件事(1—10) 第二件事(11—14) 第三件事(15—17) 回顾第四单元学习的把握一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思考本课三件事的主要内容,和同桌进行交流。 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