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247211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四年级下册4.13.《地震》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34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青岛,五四,2017,四年级,下册,4.13.
  • cover
13.《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重 难 点】 1.了解地震现象。 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毛巾、干树枝、搜集地震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感知地震。 谈话:大自然除了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教师播放汶川地震图片。 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二、仔细观察,交流发现。 1.谈话:在视频中,地震发生时,你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 出示地震后的图片:仔细观察,又发现什么? 3. 出示文字资料: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爆发了里氏7.8级大地震,共造成约24.2万人死亡。 4. 出示日本熊本地震图片 5.交流:由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三、自主质疑,大胆猜想。 1.谈话:地震的破坏性很大。关于地震,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 学生提出问题,交流。 猜测:猜想一下,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生交流。 四、设计方案,模拟实验。 观察实验器材有哪些? 2. 设计实验方案:你能设计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吗? 小组讨论、交流。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1)向中间挤压毛巾,会发现什么现象? (2)折断树枝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3)由此推想: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发生什么变化?变化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发生? 4. 提示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中,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5.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交流,总结成因。 1.谈话: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交流。 师生交流。 2. 播放地震的成因视频。 3.总结:岩石层在地下受到巨大的压力,发生变形、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4. 出示地震的种类视频:地震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天然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三类。 六、地震的影响与预测。 1. 谈话:地震有哪些危害?只有危害吗?地震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师生交流。 2.地震危害这么大,我们可以预报吗? 师生交流。 3. 正如同学们所说,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请看地震前的预兆影片。 4.谈话:现在的科学技术不能提前预报地震,但是可以检测到地震。 学生交流关于地震的检测知识。 课件播放: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七、 地震来了,怎么办? 1.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2.交流:如果一旦遇到地震,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学生汇报。 3.总结:当地震发生时,首选的想办法离开高楼大厦,到相对空旷的地方逃生。第二,如果被困在房子里,出不去,要拉掉电闸、关好煤气以防起火,躲藏到卫生间或有一定支撑力的物体如桌子、床的下面,保护头部不受伤。 八、 布置作业,课后探究。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避震方法。 【板书设计】 13.地震 地震的成因 构造地震 地震的种类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