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浙江选考)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答案】B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1955年,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重要的国际盛会,会上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符合材料中的观点,B正确; A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与196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C错误, “单极―多极化” 涉及的是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 D错误,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与材料中的叙述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发挥重要作用,其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2.(2019·浙江)1954年6月29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 A.“一个中国”原则 B.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及缅甸总理等信息可知:该原则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为D A错误,一个中国是针对台湾问题的,在80年代开始出现; B错误,结伴而不结盟原则是2001年提出的; C错误,求同存异原则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针对中印和中缅关系提出的,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2019·广州模拟)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 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等都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开始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务实的态度,C选项符合题意。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选项排除。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属于国际会议,与睦邻友好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与反殖反霸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时期对外关系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杭州模拟)某国际会议最后宣言规定:“每个与会国家在对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关系上,保证尊重上述各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最终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