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7150

纲要上第7课《回到唐朝当宰相——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81894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7课,回到唐朝当宰相——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 cover
《第7课 回到唐朝当宰相———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现行高考评价体系下,学生应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审美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确定教学主题,创设历史情境,实施问题引领,开展史料研习,进行即时评价,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课设计时遵循“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借助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手段,融合了“穿越”元素,设定了一条层层递进的故事线,并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学生代入唐人身份,以第一视角感知隋唐制度,在整合已有知识和情感的同时,得出合理结论。如此设计,希望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之余,也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有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设计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任务一:选官制度 想当宰相先当官”、“任务二:三省六部制 先当小官后拜相”、“任务三:赋税制度 当了宰相改税制”。初中教材中已简单介绍过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但在高中教材中,相关历史概念数量更多、内容更复杂,与初中相比学习更具难度。因此,本课设计时调动教材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增强提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个部分都对重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进行划分,并配有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即时评价,以及对应制度的适度拓展科普。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隋唐时期各种制度的创新背景、历程和影,提高历史学科素养。(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与掌握,但又缺少对某一主题知识的跨时空、体系化整合。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教师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又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课开展情景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景灵活有趣,问题难度适中,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正如黄牧航教授所言,“只要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学生就能还我们以惊喜,也只有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习才能真实地发生。”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2.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赋税制度的的发展历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时空观念:了解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感知隋唐时期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具体变化。4.史料实证: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辨析三类制度的演变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5.历史解释:通过探究隋唐制度创新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态度、能力与方法。6.家国情怀:了解隋唐制度的重要成就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二)教学难点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通过一段穿越视频和一幅趣味图片导入新课(二)课程标准(三)通过一组对话,引出本课故事线 观看视频、图片、文字诵读课程标准学生观看对话 运用“豆包”APP,生成穿越视频和趣味图片,搭配玄幻风格的文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