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7143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62756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
  • cover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一、授课基本信息 时间:2024年11月19日 课时:1课时 课型:新课 二、教学分析 1. 课标要求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为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历史脉络,同时掌握这一时期的南北形势、历史特征。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课,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一课,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本课之前,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刚刚建立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巩固,但本课讲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却又进入了一个分裂割据,混乱动荡的时代,这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曲折,也为后世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民族交融,江南开发等。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本单元中起到开篇和引导的作用。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三国与西晋”讲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与西晋的建立与灭亡,也有关于民族交融的表述;第二子目“东晋与南朝”则讲西晋灭亡后东晋的建立与南朝的政权更迭,涉及到门阀政治与江南开发的知识;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讲西晋灭亡后北方局势与政权的更迭,着重突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子目之间第一子目与第二三子目以时间顺序展开,而第二三子目又是地域上的并列关系。总体逻辑并不流畅,但三个子目中“民族交融”“江南开发”等内容可以作为讲授线索,这也需要教师对教材和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有一定理解后进行归纳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地区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看待历史的角度和观念。 3.学情分析 本课受众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有一定了解,对于八王之乱、江南开发、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等重大事件也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初中课本对于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意义等方面探讨较少,所以学生在这些方面有不足。 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辩证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但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仍有一定欠缺。因此本课要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材料分析、时空观念等能力的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学习兴趣较低,由于这一时期政权更迭过于频繁,特别是十六国时期,太过混乱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且《三国演义》等被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本课特别是三国时期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另外,本课可用史料较多,包括文字史料、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等比较充足,不仅可以在课上使用,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很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外可以指导学生自主了解。 三、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时间轴、地图等资料,能够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状况,能够分辨不同时期的形势图,了解政权更迭的特点 目标2:结合史料、图片等材料,对比分析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的情况,能够根据史实,深入分析事件的原因与表现、影响。 目标3:认识“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历史事件背后反映的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体会到民族交融对于统一多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课程标准、教科书、地图册、相关文字史料、出土文物、图片资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政权更迭脉络,江南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难点:门阀政治,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民族交融趋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