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冰塔林 冰洞 冰柱 冰壁 冰壁流苏 砾石滩 美丽的风景,若想观赏,却并不容易。你们觉得可能遭遇什么困难?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 寒冷、缺氧、行路困难 荣誉 基本信息 代表作 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卷网-总编辑。 《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等. 马丽华 作者简介 棱角 骤然 虔诚 恭顺 蠕动 凄凉 懈怠 敦实 蜿蜒 消长 衰竭 漫溢 演绎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léng zhòu qián rú xiè dài gōng qī liáng dūn shi wān yán xiāo zhǎng shuāi jié màn yì yǎn yì zhài huàn zhǒng yì shuò 识记生字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旧指军队到一个地方,须在野外扎帐篷设栅栏为营。现指部队、团体在一个地方驻扎安顿下来。 像风云那 样变化不定。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各拉丹冬的含义: 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背景链接 朗读课文 1.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进行写作的? 2.理清作者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东的游踪?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格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时间 地点 第一天 第二天 走近各拉单冬,看雪峰 草坝子扎营,冰丛烁石堆 接近冰塔林、冰山 冰山脚下,置身冰窟 再入冰塔林、冰河 3.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初见格拉丹东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一部分 1.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地点、人物和事件,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2. 各拉丹冬雪峰有何特点,作者的游览的是哪里? 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批注①:比喻,把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写出了雪山高峻、雄壮、变幻多端的特点,表达力作者的赞叹之情。 批注②:拟人,赋予雪山以生命;…… 批注③:“变化多端”,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对比出作者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3.结尾写中外勇士探险献身有何作用? (1)说明受到世界关注 (2)表明此地地理环境恶劣 (3)对探险者执着的探险精神的一种赞美 4.第二自然段中,概括此地的气候特征。 天气严寒、变化多端 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身体状况如何? 自然环境恶劣 1.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住宿环境恶劣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作者行踪———身体状况(线索) ——— 内心感想 走向各拉丹冬——— ——— 草坝子扎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