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中的透视》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与美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一)“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的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的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有关。本节课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有关。他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学习内容是理解透视概念,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 第二项课标要求是三维目标中的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学习内容是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材分析 在全套教材中,本课的知识概念相对独立,但学习本课会为学生今后学习空间、立体造型等方面的知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为了避免对概念性知识的枯燥讲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天空、道路近宽远窄,树木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利用教材上北京颐和园长廊的照片结合右侧小图中的红色辅助线,帮助学生理解消失线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出长廊的横梁与柱子的变化是一样的,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掌握透视规律,学会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 难点:如何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线现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完成一幅表现透视现象的作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学习过程,结合多媒体课件,探究透视现象的规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预设时间3分钟) 1、课件展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供学生们观察。 提出问题: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2、出示透视现象的图片观察。(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图中离我们近的树比较高大、宽阔,远的树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4、引出课题,板书———透视现象。 (点评:通过展示生活中自然现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透视现 象入手,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图片空间感更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了解概念。 1、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需要了解两个概念,课件出示图片。 2、出示两幅消失点位置不同的图片。 提出问题: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在画面中,要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往右移;要想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边移一些。 4、出示两幅视平线位置不同的图片,供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消失点位置可以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