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44945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日期:2024-09-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206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诗经,两首
  • cover
《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 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 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 《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 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 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 “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 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 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不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