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44946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230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首,涉江采芙蓉
  • cover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主题。 了解诗歌中对面落笔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莲》,由莲就不得不联想到北宋的理学大家周敦颐以及他的《爱莲说》,背诵《爱莲说》。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比喻为君子,是高洁的象征。那么莲除了象征高洁,还有没有其他意味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歌《涉江采芙蓉》来感受一下。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同学们对《古诗十九首》了解吗?不了解没关系,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了解一下。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多为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和士人宦途失意的悲叹。 (二)、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忧伤 (四)、探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揭示主题。 1、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她为何要采芙蓉?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问:兰泽如此多的芳草,为何要送芙蓉? 依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藕”与“偶”谐音“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表达的也是爱人之间的心心相印。 “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写的是年轻女子借采莲表达情愫。 南朝民歌《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是男子,这个男子是女子看到的,还是想象的? 结合诗歌: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 (2)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 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 (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2)、“芙蓉”谐音“妇容” 那么多的芳草,男子唯一钟情的只有那“出水芙蓉”般的心上人,这种情感不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情有独钟吗?有了这种对“妇容”的忠情,才有隔着千山万水对家乡绵绵不尽的思念,才有与心上人分隔两地的撕心裂肺的哀痛。———如此理解起来, 本诗从主题上来划分,可归为“游子诗” 归纳:把镜头首先定位到后部分的“还顾望旧乡”,会有一种奇妙的发现。男子在忧郁地望着家乡的方向,想到了远方的那个她在采着芙蓉,在思念着自己。这么一理解,我们发现这首诗真的耐人寻味呢。 3、男子“还顾望旧乡”想像家乡的女子在“涉江采芙蓉”在思念着自己,当然,从主题上来说,诗歌依然可以理解成“游子诗”。 三种理解均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采莲者为“女子”的理解似乎更恰当,“所思在远道”,因为徭役、战事、求取功名等因素,漂泊式的生活成为中国古代男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状态,抒发羁旅怀归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依景情,析手法。 1、既然诗歌是写女子思念游子,那么为什么又写游子回望旧乡呢?这样想有什么作用? 结合课外诗歌理解对面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