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04760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3 * 边城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09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5---3,边城
  • cover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边城美在何处。 理解边城中寄寓的对传统文化的追思。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读文本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期盼与无奈。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 古老的湘西,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它如一幅画卷,美丽宁静;它如一杯美酒,醇厚芬芳;它如一湾清泉,甘甜清冽。它是沈从文的故乡,是他梦中的那个边城。今天我们就追随者大师的笔触,走进湘西,领略边城之美。 解题意,赏边城之美。 文章题为《边城》,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边城人的生活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1.“边”,边缘,边境,即地处偏远,位置偏僻。 明确:自然环境:青山、绿水、白塔、蓝天、白云、古老的渡口、悠悠的渡船 社会环境:文中的“四不”。 环境特点:宁静、古朴、原生态、太平、和乐。 2.“边”,还有界限的含义。意即是此城与外界有着天然的分界线。我们通过观察边城人的生活习俗来一窥究竟。 明确: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捉鸭子 中秋:男女月夜唱歌 过年:舞狮子、龙灯、放炮仗、看烟火 结婚:唢呐、花轿 风俗特点:沿袭传统文化习俗。 3.一座城的特点更多的体现在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沈从文曾说:“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点惟利的人生观。”边城中人与人之间是不是以利相交?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3)人既醉倒了,无从入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 4)那人说是二老问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 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5)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 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6)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人情特点:淳朴、善良、慷慨、热心、真诚、有责任感。 4.思考:作者为什么将“边城”描写的如此之美?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明确:作者借边城人的淳朴、善良、真诚来批判现代都市人的“人情美”的消失无余,批判那种“唯利”的人生观,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三、品文本,感真情之美。 补充材料: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 作者口中的“普通的人事”指的是什么事?(明确:翠翠的婚恋)几个“愚夫俗子”指的又是谁?(明确:爷爷、大佬、二佬、翠翠)作者要说明的是人类的什么样的“爱”呢?请大家讨论交流。 1.亲情 PPT展示: 1)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明确:埋怨爷爷,又怕被爷爷听到,更多的是女孩的娇嗔,体现了翠翠的善良、孝顺) 2)“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 (明确:爷爷疼爱孙女;孙女孝顺爷爷。) 3)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提起旧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