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读懂散文 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 教学目标: 1、概括行文脉络。 2、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4、能归纳、理解、运用读懂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归纳、理解、运用读懂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升散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也有人说: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那么,读懂散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来学习如何初步读懂一篇散文。 通过预习,大家都知道本单元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此类散文主要借景或物来抒发情感,那么透过题目,你能看到作者是借什么物或景来抒情的呢?(学生回答:绿)。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可以直达作者心灵。而作者是怎样围绕“绿”来构思文章的?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并用与“囚绿”相同结构的动宾短语进行概括。 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概括和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2.朗读悟情:既然作者对绿如此喜爱,那么,他的哪些行为最能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自由发言 ) 3.作者为何如此喜爱绿?换句话讲,就是绿的哪些形象特点让作者对他情有独钟?请同学们结合文章1—7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绿的内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 时间久了,他就不满足于天天隔窗望着这支绿,于是产生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什么念头?(学生回答) (二) 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既然作者认为这是自私的念头,为什么要“囚绿”呢? 2. “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分析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并找出其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的句子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是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由此可以看出,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生命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 ① 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卷网-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结合绩优学案12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