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定风波 苏轼 01 课文导读 03 课文赏析 02 字词学习 04 知识拓展 目录 第一节 课文导读 苏轼的旷世之才: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赋: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 并称“宋四家” 知 识点回顾: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 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 派的开创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 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 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 的转变。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词前有一小序,介绍作者写此词的缘由。三月七日这一天,作者和一些人因事到沙湖,回归途中遇雨,不巧的是雨具已被先期拿走,同行的人都无法避雨而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毫不介意,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定风波》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第二节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节 课文赏析 1、“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几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这几句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心境:豁达、闲适的心境。 分析:“莫听” 表现了无所畏惧、气定神闲的气度; “吟啸”、“徐行”表达雨中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超然;“何妨”、“谁怕”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闲适、豁达的心境。 课文赏析 形象: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不惧风雨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分析题思路: 关键词(文本)+体现的心境(作者) 课文赏析 2、结合上阕内容,说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内涵。 明确:“雨”双关语,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话写作者凭借一件蓑衣遮挡一生“烟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定中倔强、抗争之心。同时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内涵题答题思路: 手法+语境描绘+作者表意 课文赏析 3、反复吟咏下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分两层。 第一层:雨过天晴。 第二层:抒发感悟。 人生态度:乐观、旷达、洒脱、超然。 概括层意方法: 寻找动词概括事件+寻找主语或宾语 【点拨】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点拨】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点拨】闲适、坦然的心态。 3.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点拨】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