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6262

陕青宁晋金太阳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720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三上,试题,语文,联考,开学,9月
  • cover
高三年级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种语言,有可能开始只是在不足百人的群体中流通,当群体扩大到一定规模,出现阶层、团体划分时,变异会自然发生。听读者不是话语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从一开始就影响着交流。《韩非子》就强调,“知所说之心”,游说者要善于根据对象的心理调整言辞。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说话风格完全不同。语言的理想状态是为一个意义保存一种形式,为一种形式.保存一个意义。修辞正是因语境参数的变化为区别语义而做的配置和调整。“一形一义”的修辞要求推动着词汇功能分化、语法结构体和表达功能出现转移等。 文明进步使新事物不断产生,表达的新要求和语言系统不断冲突。这也推动着写说者乐意尝试并传播经过一定修辞操作的语言创新。比如,名词“观点”“看法”、形容词“酸甜苦辣”等,都实现了从感官、感觉到心智情感领域的隐喻转换。再如,动词“吃”从搭配食物,到接续“罚单”“红灯”等;动词“打开”,从支配门、窗,到启动“手机”“浏览器”等,都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交错的复杂机制来一步步扩展自己的应用场景的。 语言要表达得体,表现新奇,适应变化的时代,必须借助修辞的创新力量。因为修辞,语言在交流中不断适应,常用常新,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当前修辞创新表达增多、流行语迭代增速,也正是我们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 千百年来,不少人视修辞为修饰,视修辞是偏离甚至是反常,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中外攸同。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反对“游言”“巧言”;笛卡尔、洛克和康德则先后对修辞语言提出严厉批评。 修辞不是偏离而是常态。汉语修辞学重视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并不是没有修辞,而是努力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而积极修辞更是打破旧认知、旧规则,利用传统话语遗产的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修辞是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来发挥语言表达的最大效能、挖掘其最大潜力的积极探索。 反修辞者针对的主要是辞格。他们痛恨动辄罗列百余种辞格的做派,疾呼对其实行大幅精简。目前,简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的较为流行,极端的甚至简为隐喻一种。而笔者以为,简为隐喻、转喻和反喻(比喻、借代和反语)三种的方案相对合理,因为这三种辞格大致对应交流的写说言和听读者三个要素,较有代表性。 辞格不是“语言本身的缺点”,恰恰是要弥补“语言本身的缺点”,这一点在这三个辞格上也显露无遗。例如,隐喻就是新联系的创造。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隐喻是“机智的话语”,“只有眼光敏锐之人才能看出相距甚远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来”。隐喻的意象更能有效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转喻能在符号缺失时“救急”。如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信工具刚出现时,华语各地普遍使用“大哥大”一名,这是由“人”到“物”之转。反喻则增加了语言理解的张力,可以中和语言的非褒即贬的极化倾向。可见,比喻反映了说话人的认知创新,借喻是语言本身的符号创新,反喻是照顾听话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创新。 过去常说,修辞是“语言之花”,这绝非虚言。修辞创新经过时间的过滤会进入大众语言系统。上一代人的语言创新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约定俗成。语言本身就是修辞创新的层层堆积。修辞是语言里最富智慧也最有生命的部分,是语言文明的精华。在成人的语言里,很难找到没有隐喻的片段。凝固了的借代语和反语在语言里俯拾皆是。 每一种语言实际上都是一个修辞共同体。因为语言共时和历时的二重性,原始的修辞意义已经很难追索。语言对当代人来说只剩下了约定俗成的任意性。所以西方学者感叹,“我们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