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复习提问 1、小说三要素及情节的构成。 2、梳理《百合花》故事情节。 二、了解知识 1、人物形象分析 概括形象特点 性格特征:如勇敢、善良、狡猾、懦弱等。 身份地位:通过职业、社会角色等体现,如农民、官员、商人等。 情感态度:对他人、事件的态度,如乐观、悲观、冷漠、热情等。 分析形象作用 对情节:推动或阻碍情节发展,如主角的决策引发故事转折。 对主题:体现作品核心思想,如通过英雄形象展现正义与勇气。 对读者:引发共鸣或思考,如反面角色警示人性弱点。 2、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刻画身材、容貌、服饰等,反映身份与性格。 语言描写:通过对话展现个性,如孔乙己的迂腐语言。 动作描写:体现行为习惯与心理,如林冲“掇”“挺”“拽”等动作显其谨慎。 心理描写:揭示内心矛盾与情感,如《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独白。 细节描写:如祥林嫂眼神变化,展现命运起伏。 侧面描写 他人衬托:通过他人评价、反应烘托主角,如《祝福》中众人对祥林嫂的冷漠。 环境烘托:自然或社会环境暗示人物命运,如荒凉峡谷衬托骑手孤独。 物象象征:用特定事物象征人物品质,如梅花象征坚韧。 其他手法 对比:突出人物差异,如《水浒传》中林冲与李逵性格对比。 抑扬:先贬后褒或先褒后贬,增强感染力,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描写。 白描:简洁勾勒,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 3、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有限视角) (2)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自然亲切,便于情感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无限视角) 三、课堂学习 1、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是如何塑造新媳妇的形象的,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3、文中除了小通讯员、新媳妇,谁还在小说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角色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有评论家说:“《百合花》是女性视角下的抒情挽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采用女性视角的表达效果。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百合花》在宏大战争背景下聚焦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等普通人,既歌颂了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也深刻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审美意蕴丰富。 B. 通讯员形象真实立体,他兼具农村青年的质朴腼腆、天真乐观与革命战士的舍己为人、英勇无畏,并非“高大全”式的英雄。 C. 小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通讯员赶回团部参加战斗,但并未详细记叙某战斗连的“备战全过程”,而是侧重描写后方的支前场景。 D. 作者借“我”之眼描写新媳妇外貌:“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段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美丽鲜活的农村少妇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端通过通讯员护送“我”的情节,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初步展现其天真、质朴、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 B. “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新媳妇开朗、略带俏皮的性格侧面。 C. 在借被子情节的处理上,对通讯员借被的过程是暗写(通过新媳妇的反应和“我”的推测),对“我”借被的过程则是明写(实写),详略得当。 D. 包扎所的场景虽显荒凉简陋,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主题内涵,是展现人物精神的重要舞台。 《百合花》(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三、课堂学习 1、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