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 普通部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1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0分) 1.《琵琶行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 B.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 “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 2.对《琵琶行》中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铁骑突出刀枪鸣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秋月春风等闲度 4.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明年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C. 凄凄不似向前声 去来江口守空船 D. 终岁不闻丝竹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 5.对《琵琶行》诗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 “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6.下列对《琵琶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关琵琶女出场的描写,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寥寥几笔,描绘出琵琶女不愿见人、羞怯的情态。 B.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描绘了琴声先轻快流利后悲抑哽塞的变化,用听觉形象强化了视觉形象。 C. 在“声暂歇”后,诗歌运用恰切的比喻,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这些鲜明的形象把“凝绝”的音乐暗流推向高潮。 D. 从调弦校音、信手弹来、正式演奏到曲终收束,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完整的琵琶演奏过程,再现了丰富的音乐形象。 7.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用了七个字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 B. “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用景物烘托,传达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说明分离时的依依不舍。 D. “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记回去,客人也不出发了,侧面烘托琵琶女弹技的高超。 8.“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9.以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