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 开 课 教 案 有无相生(《老子》)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2、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 3、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各类文言语法知识。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导语引入 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老子。相传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他是彭祖(课本84页彭祖,传说中尧时候的人物,历经夏、商、周,活了八百多岁)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九九八十一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来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所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世界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青牛后来就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即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世,不强作妄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子的《有无相生》。 二、整体感知 诵读选文第1、3、4、5、6则,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è) (3)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 (4)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 (5)其脆易泮(pàn) (6)起于累(léi)土 三、研读文本 、梳理内容 ,落实文言语法知识 要求: 1、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教师强调文言语法知识。 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3、学生齐读、背诵。 四、拓展、小结 师:老子的这种“有生无,无生有”的观点正是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简单点说,就是“凡事无绝对” 。 例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最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生接:(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也是说那满地的落花,看似已经无情地离开了,然而当它萎顿腐化成春泥之后,还能继续供给养分,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似乎是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这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 再如苏轼的诗《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意思是说:秋末冬初,荷叶败尽,菊花枯萎,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这时候,你也不要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事实上,这景象也意味着最美的景色———初冬的橙黄桔绿的时节也就到来了!看似“无”,实又“有”,这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了。 五、布置作业 1、总结归纳文言语法知识。 2、做《同步作业》。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第1则、认识自然——— 对立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