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眼独具,匠心独运 ———《夏感》备课札记 作者:周治军 【背景探讨】 ??? 春天的生机勃勃令人欣喜振奋;冬天的温晴脉脉蕴含独特的魅力;秋天的收获引发人最美好的遐想。那么夏,又如何在季节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身姿? ??? 古代文人笔下并不乏写夏的佳作。如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品味的是夏别样的风情;苏轼“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杨万里“日常睡起无情思”,蔡确“手倦抛书午梦长”,抒写的是夏的清闲与失落;白居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彰显的是在夏日炎炎下劳作的辛苦。 ??? 也许因为夏太热太酽确有点“浓得化不开”了,“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人像快干死的鱼”(引自茅盾、老舍等人的作品)。近代作家的作品中,夏天大多是作为一种苦闷压抑的象征艺术形象出现。到了峻青《海滨仲夏夜》,才赞美了夏夜里劳作了一天后畅想秋天丰收局面的英雄的人们。文辞虽略嫌浅近,但也独辟蹊径,格调清新昂扬,在写夏天的文章中,也算佳构了。 【深入研究】 ??? 人教社教学参考书、各种资料都一致认为“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文章的中心句。但随着研读的深入,读者越来越觉得夏天是“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文章谱写了一曲昂扬的夏之颂歌。 ??? 一、自然景物的“磅礴升腾” ???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就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烧开水”的比喻,将春入夏景物的过渡变化比喻得新鲜贴切。不是对农村生活有深刻了解的人,难以有如此联想感悟。“纤纤细草”变成“密密厚发”,“淡淡绿烟”变成“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使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由春入夏景物变化的典型宏观景象。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动静结合。这里的“烦”,显示着夏天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天的喧闹,却毫无燥乱的踪影。 ??? 俯观过后,视野变为仰察。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文脉经过“热风”的“浮动”、“飘过”,“麦香”的传送,从容不迫地把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磅礴”之势,“升腾”之态,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天之景。 ??? 二、农作物的“奋力冲刺” ??? 自然之景,显然不是作者的着眼点。作者在农村出生,在农村成长,自然对农村的了解更深。最吸引人的景物,还是在于那些农作物,那些凝聚着农民心血和汗水的农作物。“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作者的视角这时好像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 ??? 种过棉花、高粱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