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660956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六年级下册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962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吸收,光合作用,一节
  • cover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1.感受绿色植物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 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即碳—氧平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演示实验所需材料:玻璃钟罩、烧杯、试管、卫生香、金鱼藻、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等;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氮气所占的容积比例虽很大,但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又无害,所以我们在讨论人体气体交换时可以不作考虑。附表如下。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肺泡气体 氧气 20.96% 16.4% 14.3% 二氧化碳等 0.04% 4.1% 5.6% 氮气 79.0% 79.5% 80.1% 请同学们进行资料分析,空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 其中,教师故意设置了两个干扰项:呼出气体和肺泡气体两项为影响学生分析的干扰项,让学生略作思考便会发现吸入气体即是大气的成分,这样用排除法删繁就简就好分析了。 通过上述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思考分析空气中氧的含量问题,让学生得出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的结论。 再提出“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唤起学生意识到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碳-氧平衡的问题。另外,这里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这样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7世纪有一位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他尝试找出植物是怎样生长的。他把一棵重2.5kg的柳树栽在一个装有90kg泥土的木桶中,只浇雨水。5年后,他的柳树长到了85kg,而称一称桶内的泥土却只少了大约60g。由于加到桶内的除泥土之外水是唯一的物质,所以,他认为使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水。同学们,你们认为海尔蒙特的结论有道理吗? 然后,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充分的讨论,进行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写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探究报告。 学生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探究”是这节课的重头戏,教师一定要作相关设计实验指导。例如,首先,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你如何设置对照组呢?如何控制变量?让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三即可明白。其次,初一的学生缺少必要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能让它接触皮肤等知识。 (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尤其是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太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然后等气体充满试管容积的1/2左右时,教师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试管内,让学生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注意:为了保证观察演示实验的成功,要注意如下五点。 1.如果教室内光线不够充足,可以用事前准备好的100W或200W白炽灯来照射金鱼藻。 2.选用500mL大号烧杯和柄部长10.5cm的漏斗。 3.要选新鲜的金鱼藻。 4.在烧杯的清水中可加适量碳酸氢钠,具体做法是每100mL清水加0.1g碳酸氢钠。 5.烧杯中的清水不要太冷,可用20℃~25℃的温水,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度,促进放氧。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然后,教师通过设置一组对照组来检验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具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