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15811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运动的水分子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03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414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运动
  • cover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第一单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化学真奇妙》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指导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跨进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对于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的解释宏观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分两部分: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作为构成物质基本微粒的特征。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于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层面有了较强的学习欲望,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 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3、教学设计思想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思考。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水分子的运动过程以及分子的特点。同时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以及分工合作精神;并在其中把化学知识与人生哲理紧密联系,使学生形成虚怀若谷的良好学习心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会利用生活经验联系教材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通过体会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构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树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2.通过对分子间有间隔的故事类比,培养学生永不骄傲,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子的特征 难点:如何运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技术应 用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ppt出示哈尔滨冰雕节冰雕】【创设情境】美丽的冰雕让我们陶醉,可是很快他们就消失了,你能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吗?这节课让我们也来做一回科学家,一起探究其中的秘密【板书】水分子的运动 观看冰雕图片,思考冰雕消失微观原因。 通过分析冰雕消失原因,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ppt 引出探究 【Ppt展示一滴水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图片。】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水是由大量水分子聚集而成的,一滴水是由10的21次方个水分子构成的。而水有三态变化,在这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尝试思考 有目的地进行实验,为实验打下基础。 Ppt 实验探究一 【Ppt展示酒精灯加热注射器内少量水图片。】首先介绍一下实验仪器:一支玻璃质注射器,其中盛有少量水,注射器前段封闭,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冷却,观察其中变化情况。注意:加热时一定要先预热。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学生回答:加热沸腾后,体积增大;冷却后,体积减小。 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后面的水分子的运动打下基础。 Ppt 思考问题,获得结论:注射器里为什么会出现体积增大的现象呢?可能是哪种情况?【ppt显示四种可能情况:水分子体积增大;水分子间隔增大;水分子数量增大;水分子移到另一边。】请分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组发言,此时也许会有各种答案产生。先保留一个悬念,待后面解答 通过讨论发言,使学生打开思路,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ppt 深入思考 思考一下,三种状态的水,分子运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