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22543

第1章 科学入门 复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4378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章,科学,入门,习题,答案
  • cover
第1章复习题 1(2分). 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2(2分). 测得一物体的长度为 420.0 毫米,若换用厘米为单位表示,这个测量结果应该是(  ) A. 42 厘米 B. 42.00 厘米 C. 42.0 厘米 D. 420 厘米 3(2分).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5.1 km=5.1 km×109 m B. 5.1 km=5.1×106 cm C. 5.1 km=5.1×106 dm D. 5.1 km=5.1×103 m 4(2分). 下列温度最接近 25℃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浙江省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D. 1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2分). 小明新买了一双鞋,看到鞋底上标有“23 ”的字样,这就是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数,是指人的足后跟点到最长的足趾尖点的距离的长度,单位是厘米。小华同学想请人在外地帮他买双合适的运动鞋,他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自己的足长是 24 cm,则他应该买的最合适的鞋号码是 (  ) A.23 B.23 C.24 D.24 6(2分). 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出现在非洲索马里,为 58℃;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为 -89.5℃。下列 4 种温度计中,可用于这两处的是(  ) 7(2分). 用金属框可以拉出一个肥皂泡。小科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拉肥皂泡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变化情况。就“逐一进行拉肥皂泡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变化情况”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8(2分). 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C.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9(2分). 甲、乙两量筒的分度值分别是 1 厘米3和 2 厘米3,用它们来测量等质量煤油的体积,如图所示。某同学的读数分别是 13.8 厘米3和 13.9 厘米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量筒的分度值是 1 厘米3 B.两次读数不同是因为煤油体积不同 C.两量筒的分度值不同,不影响误差大小 D.乙量筒的分度值小,因此精确度更高 10(2分). 人类认识自然需要借助一些仪器,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就诞生了一门以 0.1 纳米~100 纳米这样的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它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开了更加开阔的微观世界。这里所说的纳米是指(  ) A.长度单位 B.体积单位 C.时间单位 D.温度单位 11(2分). 某科学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 10 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意见,正确的是(  ) A. 10 只鼠妇太多了,用 2 只就可以 B.纸盒上面应该全部用玻璃板盖住 C.纸盒底部两边都应该是细湿土 D.没有错误,不需要修改 12(2分). 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别是L1=6.80 厘米、L2=6.81 厘米和L3=6.79 厘米,取其平均值 6. 80 厘米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L1=6.80 厘米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L1=6.80 厘米也可以记录成L1=6.8 厘米 C.L2=6.81 厘米中 0.01 厘米是准确值 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0 厘米 13(2分). 小金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测量木塞的体积,且图中读数均正确。若在步骤乙中俯视读数,则测得的木塞体积(  ) A.小于 6 厘米3 B.大于 6 厘米3 C.等于 10 厘米3 D.大于 10 厘米3 14(6分). 填写合适的单位。 (1)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 200 _____;(2)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约是 1.9 ____;(3)一张单人课桌的长度是 0.594 ____。 15(8分).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