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74135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5.《定风波》教学设计(Word版)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795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单元
  • cover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宋词,选材兼顾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苏轼是豪放词派最重要的实践者。本词通过描写诗人在沙湖途中遇雨而浑然不觉,并且还徐行吟啸的一件事,表达了诗人归于内心的选择和坚守,这样一篇富有理趣的诗词和一位伟大人格魅力的诗人,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知人论世,有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必修二时已经学习过苏轼的《赤壁赋》,对苏轼其人、人生经历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自主的对词作出初步鉴赏。在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需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序的基本内容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体会并学习苏轼处变不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山雨欲来———课前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定风波》。 二、穿林打叶———整体感知 在词前有一段小序,在这段序里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结合注释我们知道这是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后,苏轼被贬黄州,在观景遇雨之后所作。(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观景遇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老师先读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同学在听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老师的语调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读“任”的时候老师把语调加重了,那么同样的,大家在读下片的时候也把处在同等位置的“也无”也加重,我们一起来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在老师看来啊,你们现在就像一个个苏轼坐在这里,那你们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吗?我看有很多同学读到最后都笑了出来,相信大家认为苏轼是开心的,是吗?我看有同学点头了。 三、吟啸徐行———具体分析 我们刚才读完了这首词,那么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上片:途中遇雨 作者徐行 下片:雨后晴天 作者归去 我们不难发现,全词都在紧扣着哪个景物在写? 雨。对,雨也就是词眼。 既然雨是这首词的词眼,那么老师要问一个和雨有关的问题:作者借途中遇雨这件事情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 先别急着回答问题,首先我们找出词中和雨相关的诗句,同桌两人小组讨论一下。 上阙: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袭蓑衣管他风风雨雨 下阙: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和晴朗都是一样的 对,大家找的很准确,那我们不妨抓住雨这个意象,来晕染词的含义。首先雨它的表面义是什么?对,就是下雨,在游玩观景的途中遇到了瓢泼大雨。那么它的深层义呢?联系一下这首词的背景,是作者被贬时所写。是挫折,换种表达方式也就是人生的逆境。 跟雨相对的也就是下片中的“晴”,类比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晴的表层义是晴朗,风雨过后必有阳光。那么它的深层义就是人生顺境。 四、一蓑烟雨———体会情感 那我们刚才是抓住雨这个实实在在的意象,除了实词我们同样也要注意虚词,下片中有哪个虚词出现了两次? 对,就是“也无”。“也无……也无……”的意思也即是……和……是一样的,那么这里的意思就是说风雨和晴天是一样的吗?其实不然,这里看似在写天气,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描写。是说他的心境里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雨天和晴天对他的心态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晴天,他吟啸徐行;雨天,他依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