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51132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28张PPT)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3504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地 想 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于是 睡 一起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只是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默读全文,找出体现作者情绪的词语: 欣 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 。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与文本对话(合作探究)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闲 欣然 贬谪 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反差 ←→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通达乐观 闲 找出作者笔下的景物,体味作者寄托的情感。 月光→思家乡 念亲朋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志趣高洁 笑对人生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积水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欲见其静。 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交流研讨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 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渡海》 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 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