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54366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课件(15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23296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5课,古人,读书,课件,1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25、古人谈读书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编纂而成的。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书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涉及很广,记载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一部最为重要的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祖 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世尊称为“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等。 会写的字 会写的字 会认的字 词语解释 知 同“智”,智慧。 敏 此处指聪敏。 好 喜好。 耻 以.....为耻。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诲。 敏 此处指勤勉。 谓 说。 语段分析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的五个“知”字中,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智慧。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智慧。意思是说人在面对自已不会的问题时,一定要摆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语段分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句话强调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既要好学,又要虚心。形容谦虚好学。 语段分析 默而识甲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住,学习不感觉到满足,教诲他人不感疲倦。 “默而识之”中的“识”是“记住”的意思,把你所学的默默地记住,这是最重要的。“学而不厌”中“厌”即“满足”的意思,形容好学。“诲”,教诲,“诲人不倦”指教诲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在这一段中再次重申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一个天生就有知识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这句话讲了学习时的态度问题。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语段分析 语段分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句话说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 ———《论语》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中心句,点明读书方法。这里的“心到、眼到、口到”是精读的前提。 语段分析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和眼睛已经不专注一致,却只是随意地诵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思已经到了,眼睛、嘴巴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作者采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进一步强调了读书时心到的重要性。 ———[宋]朱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古人的读书经验和心得。《论语》教诲我们读书要诚实、需多问、要积累、要孜孜不倦、要有进取心、要实实在在;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