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756597

9《赤壁赋》复习课件(共56张PPT)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23132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必修,语文,高中,人教,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赤壁赋 复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赤壁赋》,并准确默写,准确翻译全文。 2、积累文史常识。 3、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实词“望”“歌”的意义及用法,虚词“之”“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4、积累写作素材,开拓思维空间。 名句默写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 (2)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不绝如缕。 , 。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1.自幼聪慧好学,父苏洵游历四方,由母程氏启蒙教读。 2.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深受 主考官欧阳修赏识。 3.神宗熙宁四年,上书陈新法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外调 4.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5.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6.后奉召回京,累官至礼部尚书 。 7.晚年又因新旧党争,屡遭迁谪,远贬至惠州、儋州。 苏轼生平 赋: 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文之间。 重视词藻、对偶、问答、铺排。 脱胎于《楚辞》,源于《荀子赋篇》。 1.盛行于两汉,体制铺排的大赋。 2.魏晋南北朝行文骈俪的骈赋。 3.唐朝则盛行声律和谐的律赋。 4.宋朝因古文而趋散文化的文赋。 5.明清因八股科举的制式股赋 关于赋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另有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 前赤壁赋 作者通过记叙夜游赤壁的经历,阐述对人生的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的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伤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这是一篇散体文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学案反馈 歌 倚歌而和之 美人 正襟危坐 而 之 于 曲调 内心所思慕的人 圣君贤臣 正,形作使动,使……正,整理 危,端正,形容词 至于 1. 表示程度、范围    至于他,是一定会来的    越长城之限,至于 泰安。(至:动词,抵达。)——— 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 刘开《问说》    2. 表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