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学堂乐歌,美国作曲家奥德威作曲,李叔同填词。歌曲旋律清新自然又略带哀愁,歌词优美意味蕴藉,韵致淡雅。这首歌曲对离愁的渲染一直感染到今天的人们。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意境。 2、通过旋律线的引入,结合水墨画形态,体会歌曲旋律的美感。 3、尝试用二声部、碰铃来丰富歌曲表现。 教学重点: 1、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能用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旋律线的引入,结合水墨画形态,体会歌曲旋律的美感。 教学难点: 1、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及意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尝试用二声部、碰铃来丰富歌曲表现。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碰铃 教学过程: 导入 1、走近水墨画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音乐课老师想和你们一起随着音乐,走进一幅画,我们一起去感受音乐与画卷展现的美好。 (播放一段伴奏视频) 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问: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是优美流畅还是欢快活泼? 师总结: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水墨画,清新淡雅,音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优美平和。 【设计意图】:播放水墨画视频,背景音乐是歌曲的伴奏音乐,营造淡雅、优美的氛围,带学生进入歌曲情境。 感受旋律起伏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再来听听这段旋律,我们一起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 (播放第二段伴奏视频) 师:随着老师唱的旋律,画面上出现了什么? 生答,四座小山。 师:你们发现这四座小山的起伏和旋律的起伏有什么关系吗? 生答。 师总结,旋律的起伏,就好像小山的高低一样,我们用旋律描绘出了一座座小山。 【设计意图】:辅助旋律线聆听,带学生有动态的感受旋律起伏,体会高低起伏。 唱旋律 (1)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声音来描绘这几座小山,好吗?跟着老师轻声唱u音。唱u的时候,嘴巴噢起来,眉头抬起,想象自己站在山顶上去呼唤对面的朋友。(师示范)两小节换一口气。 (展示一声部曲谱) 师右手弹琴,左手带生画旋律线 (2)师:同学们唱的时候,好像嘴里含着水,注意声音要集中,好像我们四(3)的同学们用声音组成了一个气球,我们一起用声音让它停在我们头顶。再来试一遍。 师右手弹琴,左手带生画旋律线 师总结,同学们唱得有进步了,声音集中多了。不知道你们跟着老师边唱边画旋律起伏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四个乐句,它的旋律是从高往低走还是从低往高走? 师总结,从高往低走,前两小节往上,后两小节往下。 那我们在表达这种往高走,往低走的旋律时,如果为它加上渐强、减弱的记号。你们觉得乐句上行,我们应该加什么记号?下行呢? (ppt曲谱加上渐强、减弱记号) (3)让我们一起,跟着画面,一起来表现这段好听的旋律。 (一段带曲谱伴奏视频) 【设计意图】:在感受旋律线的基础上视唱旋律,对学生的歌唱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旋律起伏,引导学生加入渐强、减弱,使学生在主动感受的基础上理解、表现音乐。 歌曲教学 1、展示课题 师:这段好听的旋律被一位诗人听到,他为它填词创作了一首歌曲。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送别》。 (ppt展示课题) 介绍李叔同 师:你们知道为歌曲填词的是谁吗?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李叔同。我们一起通过一个小短片来了解了解他。 (李叔同介绍视频) 师总结:李叔同可以被称为近代的一位大师。他不仅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篆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早年间他留学日本,将钢琴、油画、话剧等艺术形式引进中国,可以说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位大师。后来他皈依佛门,成为了一位高僧,被后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3、吟诵歌词 师:李叔同填词创作的这首《送别》,意境深远悠长,让我们一起来听赏歌曲,感受歌曲表达的意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