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班级 二年级 学科 道德与法治 课题 我们不乱扔 教时 日期 一、教学总目标:情感与态度:感受不同的公共环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干净整洁的美好环境带给人的愉悦,在情感上抵制脏乱的环境,愿意保持个人及公共环境卫生。行为与习惯:认识到不乱扔垃圾不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责任和文明的体现,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美好环境,养成保护公共环境卫生的习惯。知识与技能:懂得一些保持公共卫生的正确做法,对不讲卫生的不文明行为能正确的辨别,坚决抵制。过程与方法:发现评析,分享交流,实践体验。二、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我们不乱扔》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第7条“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而编写。与其他三课《这些是大家的》、《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落实现行《中小学生守则》第四条“明理守法讲美德”中的“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这条行为规范,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教学时,可根据学校和班级文明教育内容,灵活调整顺序,进行安排。本课内容由“我喜欢哪种情景”、“不只是为了干净”、“这样可不行”、“我能做到的......”4个栏目构成。第一个栏目旨在引导学生从旁观者的视角理解环境卫生的意义;第二个栏目意在启发学生要有垃圾分类的观念与意识。第三个栏目是对上一栏目的拓展,延伸到其他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内容上,旨在对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卫生问题进行具体指导。第四个栏目是德育回归儿童生活的具体体现,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好习惯。本课教材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和习惯。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乱扔垃圾、保护公共卫生的要性; 不乱扔垃圾不仅是为了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更是一种责任和文明的体现; 在行为习惯上,要让学生通过发现、评析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中帮助他们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纸屑、不随地大小便、不在地铁和公车上吃东西、离开公共场所要将垃圾带走等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2.学生实际作为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不管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还是进入小学后的日常教育,大多数小学生对学校的公共卫生和家居周围的公共卫生已有直接感受,且对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已经直接接触过。但是因为年纪还小,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环境意识较差,图省事、图方便,随地乱吐痰,随手乱扔废弃物,导致有些地方的公共卫生很差。针对现实情况,教育我们的学生分清是非,从小培养保持公共卫生的好习惯显得十分必要。三、教学资源与学习技术的利用:1.器材:调查表。2.课件:照片、音频和视频。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感受不同的公共环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干净整洁的美好环境带给人的愉悦,在情感上抵制脏乱的环境,愿意保持个人及公共环境卫生。2.行为与习惯:懂得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是文明素养的表现,也是公民责任。3.知识与技能:知道保护公共环境卫生,懂得一些保护公共卫生的正确做法,初步学习垃圾分类。4.过程与方法:在图片比较和情境辨析中感受美好的公共环境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初步树立保持公共卫生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的公共环境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干净整洁的美好环境带给人的愉悦,在情感上抵制脏乱的环境,愿意保持个人及公共环境卫生。懂得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是文明素养的表现,也是公民责任。整节课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