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809107

沪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1《我国的气候特点》 教案

日期:2025-05-18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279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1,我国的气候特点
  • cover
课题:《我国的气候特点》 学校: 教学任务分析: 这是一节“尺度”很大的课,从课标的要求来分析,学为C,需要学生根据有关气候图表说出我国的气候特点,并讨论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需要说出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及影响。我认为这节课的“尺度”很大,是因为气候的两个特点既可以用五分钟讲完,也可以用5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讲完。但我注意到,在课标关于《气候》这一章三节内容的要求里,都有“运用有关气候图表”这一个要求,所以根据七年级这个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我决定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气候图表”上,用气候图表做文章,让学生有一次充分的学习行为体验。同时,将灾害性天气的内容纳入作业范畴,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容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习得相关内容,通过作业反馈的形式来达成教学目的。所以在这节课40分钟的时间安排上,我要尽可能让学生有学习上的行为体验,并从体验中感悟中国气候的两个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所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能够通过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的气候特点。 方法与过程: 1、能够通过分析比对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2、能够从教师所给的地图和所绘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中,分析总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2、能够用所归纳的我国气候的特点解释各种生活现象背后气候因素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绘制图表完成一次数据可视化的行为体验。 通过比对分析所绘图表,初步培养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绘制图表、分析总结、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感受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多媒体技术、我国各城市气温与降水量数据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开课:教师告知今天的学习任务:我们将研究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会对我们国家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环节一:图表与数据 学生任务:制作一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教师分发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并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每个学生将拿到一组数据,并将这组数据转换成图表,如果有学生不会,允许他请教身边其他的同学。 2、制作完后,自行检查或请相邻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当发现数据不正确后,教师指出错误原因。 3、将图表收齐,贴在黑板上,将所有的图表展示在学生面前。 环节二:分析总结 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主要通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来总结出特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对图表,得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主要通过种类齐全,面积广大,特征明显来总结气候特点 环节三:实践与应用 学生用所得出的结论,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作业与评价: 作业: 基础性作业:将课堂所绘制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取回修改完善。 普及性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提高性作业:收集资料,查找季风气候给我国带来的利于弊。 评价: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应该是两个角度的,“达成”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而“评价”则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好坏程度如何,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将达成与评价设定为 “绘制”“问答”“总结”“思维”等多个方面,方便老师的横向比较,而“评价”又为学生的表现提供了纵向的比较,这样横向纵向就能体现出一个立体的达成与评价模式。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被评价为“优秀”的机会,比如:擅长动手的学生可以在绘制环节表现出色,而擅长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