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880076

湘艺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 第九课 牧童短笛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2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31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艺版,三年级,下册,音乐,第九,牧童
  • cover
“牧童短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形象鲜明、富有田园风味的中国水墨画,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此曲作于1934年,参加由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荣获头奖。从此,这首曲子蜚声国内外,更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全曲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体。 第一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全段由六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从4/4拍的第三拍开始。上下两个声部旋律采用对比式的复调手法写成,此起彼伏、相互映衬,仿佛是快乐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起的笛声,悠扬动人。 第二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速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的特点。 在这一段里,活泼的旋律在高音区飞驰,通过模进、转调的方法,将乐曲推向高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乐曲的第三段加入一些装饰音,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把表现的主题推向高潮。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音区上升,结束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给人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本年级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例如,他们已经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内容健康、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加深对音乐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体验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味的钢琴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听赏、对比、分析、肢体表演的方法,感知这首钢琴曲所表达的画面情景,人的情绪,音乐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曲作者贺绿汀;哼唱并记忆乐曲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音调、节奏、旋律。 难点 认识复调、波音记号、“加花变奏”的手法与A—B—A三段式曲式结构。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3分钟 导入:教师出示PPT并朗读: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带着预习问题 ,由导语思考进入课文情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走近作者2分钟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2.课件展示: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