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939040

鲁科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404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科版,六年级,下册,一节,光合作用,吸收
  • cover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第五章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实质,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在处理时,应注意两个实验的处理,如果没有条件完成实验,页要通过媒体让学生看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区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结合课本上的介绍能够距离说出即可。第三部分是技能训练,这部分内容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1、想一想,议一议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1页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 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 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22页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结合图3-33。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明确:二氧化碳、水 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 向学生课件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 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讨论的出:氧气。 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释放的氧气,立刻重新燃烧起来。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说明金鱼藻只有在阳光底下才能产生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24页,并结合图3-34回答问题: (1)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学生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储存着能量) 给学生2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图3-35)。 (五)技能训练 分析实验结果:金鱼藻的实验中,试管离白炽灯的距离不同,产生的气泡个数也不同,观察数据请分析: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 60 20 25 30 10 40 5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