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___周第___课时 课题 《梦回繁华》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组审核 八年级语文组 级部审核 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整体把握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语句梳理各层次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本文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绢本( ) 檀木( ) 驮着( ) 题跋( ) 擅长( ) 翰林( ) 遒劲( ) 田chòu( ) cù( )拥 shè( )取 rǒng( )长 春寒料qiào( ) 长途bá( )涉 摩肩接zhǒng( )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活跃 扫暮 酒劲 络绎不绝 B.题材 漕运 宏敞 细致入微 C.拱桥 酒肆 城郭 无瑕一顾 D.街巷 岔道 踏青 梳林薄雾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1)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 )。 (2)采用兼工带些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 )。 (3)《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 )对象。 A.写照 灵活 选取 B.写实 灵动 选取 C.写照 灵动 摄取 D.写实 灵活 摄取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月的北国,春寒料峭,冰冻未解,小芽已露尖尖角,倔强地探出头脑,冒出一丝丝生机。 B.老杨不顾长途跋涉带来的疲倦,没有回家歇歇脚,就兴冲冲地带着新菜种到地里去了。 C.“五一”长假,各地的景点都是车水马龙,游人络绎不绝。 D.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关于考察、检查、视察、评比等形式的工作团可谓是摩肩接踵 ,甚至已经超出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使人们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有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 《清明上河图》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密。 合作探究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7.说说文章那个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8.结合具体内容 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 9.本文语言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拓展延伸 10.课外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当堂测试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