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元素的分类与分布的基础上,了解世间万物皆为元素所构成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让学生了解元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万物由元素构成,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元素的种类和分布。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同位素内容之后,对物质组成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表示元素的符号》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在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时,知道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初步了解元素概念;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人体缺少某些元素(如钙、铁、碘等),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从年龄上看,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元素的定义、元素的简单分类; (2)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质、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概念; (2)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教法: 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了。经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原子的结构,也了解了什么是同位素。提到了一个叫做元素的概念,谁还记得呢?来,请同学回答一下。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元素。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到了水的电解,那么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好的,我们把书翻到P49,正式进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元素》 板书:组成物质的元素 同学回答: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 学生能回答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预习过的同学能回答出是由氢氧元素构成。 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顺利引进新课内容。 从上节课的内容中找突破口,问大家最平常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回答完后对学生适当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7分钟 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内容一:观察模型 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模型,发现有什么相同点? 对,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由元素构成,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现在大家都明白水是由是什么组成了么? 同学回答,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水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