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本篇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准确理解作者情感的转变。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列举苏轼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会出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对生活的的无限感慨,顺势导入苏轼的另外一首词《赤壁赋》。 (二)初步感知 1.学生根据注释整体朗读,查找难理解的字和词,并解决。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米。 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回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景,体现出了作者“乐” 第二部分 抒情,体现出作者“悲” 第三部分议论,体现出作者“乐” (三)探究学习 1.请同学找出文中描写景色美的句子。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在此情下,哪些句子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情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找出文中描写萧声的句子,并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进行描写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浅蛟,泣孤舟之嫠妇。借助了夸张、想象的手法,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的十分形象、真切。四个比喻、两个夸张的运用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情,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5、小组讨论“客为什么悲伤”“作者如何面对客人的“悲”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中第三段,客人回忆曹孟德再此建功立业又随史湮灭,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进一步证明了他那种虚无主义思想,同时客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曹操百万大军从江陵出发,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而今却销声匿迹,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客为什么悲伤”“作者如何面对客人的“悲”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中第三段,客人回忆曹孟德再此建功立业又随史湮灭,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进一步证明了他那种虚无主义思想,同时客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曹操百万大军从江陵出发,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而今却销声匿迹,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 第四段中,作者巧妙的运用水和月作比喻,表明世界在“变”与“不变”之间轮回,宇宙无穷,人就要试着超然物外,旷达洒脱。看出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将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代表了大自然,作者在此也寻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表现出了作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 小结:作为高中生,我们也应该深刻汲取苏轼的思想观念,树立起远大的抱负,但又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走上人生成功的巅峰。 作业:阅读《后赤壁赋》,比较两篇文章思想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赤壁赋 写景--“乐” (2-4)抒情--“悲” (5)议论--“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