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城市雕塑 雕塑 是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 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塑的分类 按材料分类: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玉石雕刻、石膏像等 按空间形态分类:圆雕、浮雕(高浮雕,低浮雕)、透雕 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分类: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圆雕: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 雕塑的鉴赏 雕塑的鉴赏可以通过对雕塑的感知、认识、鉴别与赏析,获得审美感受与理解的活动。 一般而言,从四个角度分析:题材、情境、结构、创作手法 题材: 对雕塑的名称、形象、背景年代、事件以及社会作用的了解,体会创造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 情境: 雕塑的位置、体量、光线、观赏角度等以及雕塑的动态、情绪等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体验作品。 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让人心生敬畏的同时又有力温暖的感觉。因此,有人称其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结构: 通过对雕塑的形体。材质、肌理、色彩以及空间关系的组织安培等的研究,认识作品 大卢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 卢舍那大佛 创作手法: 通过多雕塑的不同的手法,如写实、概括、抽象、夸张、虚实、对比等的艺术手法,来分析作品。 佛像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唐代佛教的艺术的世俗化的特点。脸部形象女性化特征较为明显。 世俗化 写实 创作手法 四川乐山大佛 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凿 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 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题材: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 始动工 经三代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 情景:顶天立地的雄壮美。依凌云山栖鸾峰西壁而凿的大佛,带给观者“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雄壮美感受 结构:塔式结构,重心稳定,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稳如泰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创作手法:依山凿成临江危坐, (一)战国青铜器物架———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战国青铜器物架由龙和凤的形象组成,上方底圆,架子稳而龙飞动。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想,即方圆结合,动静相和,也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造型上的体现。 战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