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178653

23 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10792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愚公移山 基础过关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方式:_____,_____。 (4)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有剩骨 C.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D.惧其不已也 待君久不至,已去 3.“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汉阴”等。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 (2)洛(洛水)阳_____ (3)衡(衡山)阳_____ (4)华(华山)阴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传记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脍炙人口,愚公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B.文章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运用抑扬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之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愿望,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能力提升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8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露尻尾 B.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操蛇之神闻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躁则不能治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_____ 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故事交代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体现了愚公移山面临的巨大困难。 B.文章写妻子和智叟都嘲笑并且阻止愚公,是为了反衬出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C.文章以“智叟”来称呼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老头,反差强烈,极具讽刺意味。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16分)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 ”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 ①治:修建。②颠踬:跌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欲凿池 _____ ②无地置土 _____ ③或曰 _____ ④公从之 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家人有止之者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本在冀州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