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商隐诗两首 ———《马嵬(其二)》 1.理解把握《马嵬》中的内容、情感以及作者 的态度。 2.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3.了解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思路。 学习目标 唐玄宗成贞观之治创开元盛世,后期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听信谗佞,朝政荒废,引发安史之乱。 叛军势如破竹,攻克潼关,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哗变,杀死权臣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歌有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题 解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写作背景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梳理文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牛郎织女。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倒叙:二联和三联在叙事上倒装 对比和反问:天子不及百姓,引人深思 典故:马嵬之变 七夕笑盟 对比 讥讽批判 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自私虚伪 (三)分析技巧 典故:招魂之举 荒唐可笑 暗含讽刺玄宗痴心妄想、不切实际 对比:今危昔安,今苦昔乐 蕴含讥讽奢靡享乐 凄凉窘迫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 马嵬之变 义山之叹 首联 荒唐招魂 颔联 剧变出逃 颈联 可笑无奈 荒淫误国 无尽感叹 尾联 诘责讽刺 马嵬之变 义山之叹 玄宗之悲 历史发展顺序: 诗歌布局: 玄宗之悲 义山之叹 马嵬之变 倒叙。 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突出因果。 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寻仙为妄 死别是实 (此日) (当时) 军中逃难 宫里为乐 马嵬坡赐死 长生殿盟誓 天子不保 百姓可安 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分析技巧 1.对比、反问:暗含讽刺。 2.倒叙:此诗先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 3.用典。 诗歌主旨 写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谴责唐玄宗为保全自己而牺牲杨贵妃,虽多情思念但自私虚伪。 借玄宗因为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的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立意深远言辞犀利。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1、对《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是怎样理解的? “讽意至深”: 1、否认神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