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做小笼包》教学设计 课题 《学做小笼包》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劳动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介绍小笼包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小笼包的制作。首先是了解和面时,面粉和水的比例关系,然后学习制作小笼包的主要步骤擀面皮和捏褶皱。最后是跟着步骤进行制作小笼包。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多观察,勤思考,尝试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1、劳动观念:懂得以劳动为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明白学会包小笼包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对传统小吃背后蕴含的人文思想的认知和热爱。2、劳动能力:学会独立正确的制作小笼包,锻炼动手能力,学会探究传统小吃背后的人文底蕴。。3、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4、劳动精神:能在劳动中养成多观察、勤思考,尝试创新的劳动精神。 重点 能够独立制作美味的小笼包。 难点 小笼包的成型技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谜底导入。师:老师,今天请大家猜一个谜底,左半圆右半圆,小笼皮薄身体胖,小小帽子头上戴,细细褶子有风度,浓浓香味飘万里,欢迎大家来品尝。有同学知道是什么吗?对了,就是小笼包。今天老师来和你们一起了解小笼包,学会制作小笼包。2、板书课题:《学做小笼包》 认真聆听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通过谜底导入的形式,调动学生对学做小笼包的兴趣。 讲授新课 了解小笼包。师:小笼包,别称小笼馒头,是中国著名的汉族传统面点小吃 ,最早出现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江苏省常州府一带。在江、浙一带习惯叫做小笼馒头,四川、芜湖叫做"小笼包子",武汉叫做"蒸包",一个蒸笼里有10个包子,10个包子为一笼。拓展延伸:饺子的简介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 ,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张仲景发明 ,最初作为药用。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谁能说说小笼包和饺子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答案1、饺子皮是死面,皮薄而包子皮是发面,皮厚,能膨胀2、饺子个小,馅儿少 包子个大馅儿多 3、饺子是水煮熟的 包子是水蒸熟的制作小笼包师: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1.馅料:猪肋条肉200g 葱姜末白糖麻油清水适量2.坯料:面粉300g 白糖15g 酵母7g 泡打粉5g 温水170g拓展延伸小窍门:1:猪肉适合选择三肥七瘦的前腿肉。不适合全用瘦肉。2:加入适量莲藕,会使肉馅的口感更松脆。3:包子的馅料不用搅拌至特别上劲,一般就可以了,这样口感 蓬松一点。4:因为这不是发面做的包子,所以包好后不用醒发,直接蒸即可。师:擀面皮和捏褶是做好小笼包的主要步骤,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擀面皮的步骤:1、撒点面粉,用手指按压小面团。2、把面皮的一边抬起,旋转着从外面往中间面皮的边缘。捏褶的步骤: 1、在面皮中间加适量的馅料。依次捏褶。收口捏紧成形。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可以根据客人的口味及人数,制订一份“小笼包制作计划表”。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小笼包吧!和面饧发。搓条。和面标准1、500克干面粉,冬天温水240-250克(水温25°-30°),夏天凉水230-240克,根据不同季节、室温、面粉吃水性加入不同数量的水。夏天:酵母3克、泡打3克、糖2克、色拉油5克、改良剂1克。冬天:泡打4克、酵母4克、糖2克、色拉油5克、改良剂1克。2、将发酵材料倒入称好的水中溶化,然后搅拌,直至料在水中完全溶解为止。3、和面机和面至成团,关机,取出面团。清理干净内壁和转轴上的面团。下剂,揪至每个剂子15克±2克。注意:揪好之后盖上布,防止时间过长揪好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