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了解配制溶液的简单步骤,学会操作方法。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关实验与实例分析,理解溶液的浓度及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进行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包括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巩固前述已学知识,加深理解,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获得一次感悟化学知识的条理性的机会,促使学生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条理。 2、懂得要学会化学知识,不能光靠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学情分析】 就一般情况而言,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教师将利用师生融洽的关系,同时,充分利用实验的资源,充分展示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控制教学的梯度,充分照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力争在其他科目成绩普遍较差的背景下,打造一个化学成绩相对突出的“黄金岛”。为此,拟精确地控制教学的节奏,力求语言的简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充分理解,多多讨论,学生能做的,绝不包办代替,步步为营,因材施教,扎扎实实推进教学进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溶液的浓度的含义,理解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溶液浓度的相关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 从浓与稀话题的话题引入。 活动一: 在两杯水中,分别放入一调羹糖与两调羹糖,搅动至完全溶解,两杯糖水的甜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两个同学站在一起,一个高,一个低,但是,他们究竟有多高?怎样与其他远方的同学进行比较?我们会怎样的衡量?(身高) 同样,为了表示溶液的浓度的大小,我们会有怎样精细的表达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新课 关于溶液的浓度的表达,我们以硫酸铜溶液为例来加以说明。 活动二: 1.实验9-7,由三个学生完成, 2.全体学生完成P.42的表格。 3.讨论: 问题一:几号溶液的浓度最大,几号溶液的浓度最小?你是怎样判断的?(例如颜色的深浅,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等等,等等) 问题二:了解溶液的浓度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举例说明。 问题三:用什么来精细地表示这三种溶液的浓度?实际采用比较多的方法是什么?计算出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并填写到表格中。 问题四:如果取同样多的溶液,例如各取10克,几号溶液里的溶质多一些?几号溶液里的溶质是最少的? 4.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5.小结,引入以下活动: 要正确理解浓度是什么意思,正确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表达的信息,我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 要正确理解公式所表达的意义,不要死记硬背,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两个的一致性。不要张冠李戴。为加强理解,我们进行下面的活动。 关于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的区别,我们以氯化钠为例加以说明。 活动三 实验9-8,由学生完成。然后进行讨论。 1.有什么现象?氯化钠是否全部溶解? 2. 算出这两个溶液的浓度,填写表格。 3. 如果是没有溶解的氯化钠,是否计入溶质的质量,是否计入溶液的质量?为什么? 4.课本P.43的讨论题。 5.小结: 要正确理解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四: 1.完成两个例题。 注意,计算的难度不大,关键是要注意,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来解题,不要死套公式,公式也无须死记硬背。 要注意让学生先尝试解题,然后说一说解题的思路,每一步的意义。 第一个例题有公式变形的知识,这个与数学有关,但是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因此要注意复习有关知识。 第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