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422076

苏少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 第五单元 编花篮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40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
  • cover
《编花篮》教学设计(三下) 教学目标: 1、在音乐实践与学习中感受河南音乐的魅力,对河南音乐感兴趣,从而喜欢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2、通过说、看、唱、听、思等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欣赏豫剧,学会歌曲,了解河南音乐的特点;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3、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演绎,学习感悟歌曲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唱出《编花篮》这首河南民歌的“河南味”。 教学过程: 一、方言导入,设境激情 1、播放歌曲《河南人中》的片段,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听到了哪两句方言? 2、学习说唱:《河南人中》 【设计意图】: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教材“感受河南音乐的魅力”这一文化主题,以“河南方言”为切入点创设适当的文化情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对文化探寻的兴趣,使课堂开始便融入一种文化的厚重。 二、文化引领,思辨参悟 (一)初步感知《编花篮》音乐风格 ———播放《编花篮》歌曲范唱录音。 师:听听歌词唱了什么?(生:编花篮,摘牡丹) 师:非常棒,两个词就解决了问题。每年的四月中旬,河南的天气特别晴朗,姑娘们都会相约去南山摘牡丹。“编花篮喽,编花篮喽,摘牡丹喽,摘牡丹喽———(师用一强一弱的声音呼喊) 师:为什么第二次的声音比较弱?(生:大山里传来了姑娘的回声)我们也来学一学。 ———学生做一做“回声” 游戏,提示:轻声、高位置、有感情。 (二)了解歌曲的“河南味”解决演唱难点 ———播放《编花篮》歌曲范唱视频。 师:觉得哪一句最有河南味? 出示:◆编,编,编花篮 师:是的,这句话特别有河南味道,我们一起用河南话来读一读歌词,体会一下歌曲的旋律与河南方言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用河南话读一读歌词“编,编,编花篮”并唱一唱这一句。 出示:◆银牡丹那个哪哈咿呀唉 师:这个“哪哈咿呀唉”特别有意思,是河南的地方戏曲———河南梆子,也叫豫剧中用得特别多的一种甩腔,演唱时首尾两个音要加重,凸显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 ———教师反复演唱衬词“哪哈咿呀唉”,学生聆听体会 ———学生尝试演唱该句,在“哪”“唉”两字处指导学生加重读音,调整气息,用多一点胸腔共鸣的声音,凸显和表现豫剧的风格。 ———加上 “提襟、甩头、瞪眼”等辅助动作,指导学生用动作体验歌曲蕴含的“戏曲”味道。 出示:◆朵朵花儿开得艳 师:(唱“朵朵花儿开得艳”)这一句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生:开)(师唱“开”)这个字的唱法跟“哪哈咿呀唉”的“唉”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是豫剧中的甩腔,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注意这个“开”字要加重语气,另外也要唱准“开得”这个词附点音符。 ———学生练唱该句。 【设计意图】:“共鸣的东西易有启发,而争鸣的东西更受启发。”对知识的学习如果通过思索与争辩,会掌握得更深刻、更准确。因此,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本课文化主题请找一找“哪一句最有河南味”,请学生结合歌词内容说说河南方言“中”与“得劲”的含义并让学生说说河南话,引导学生在思辨中领悟音乐文化。 三、文化渗透,体验感知 (一)练唱歌曲 师:歌曲浓浓的河南味在歌谱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我们来唱一唱歌谱。 ———出示无装饰音的歌谱,学生用跟唱法学习歌谱。 1、介绍倚音 2、介绍下滑音 (二)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三)对比聆听,把握歌曲风格情绪 【设计意图】:将多个音乐活动串成一条以“河南音乐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链”,在该文化主题引领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