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444671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41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cover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单元导读】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单元所学习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应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教材定位】 《记念刘和珍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通过七个部分,交代了自己创作的缘由,纪念了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爱国青年,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同时,对文中的语句反复品味,感悟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素养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概括事件,分析文中几类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4.鉴赏并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记念刘和珍君》。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相关背景 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于3月12日炮击国民军;16日,日本又纠合英、美、法、意等国公使,以八国名义发出最后通牒,并限48小时以内答复。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抗议所谓的最后通牒,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并集体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请愿队伍走到执政府前时,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这次惨案中牺牲。刘和珍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