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唐诗大印象 第4课 蜀道难 一、实词 1.通假字 ①所守或匪亲:_____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 点拨 ①“匪”,通“非”。②“鹤”,通“鹄”。 2.一词多义 ①难 ②尔 ③尚 ④危 ⑤坐 点拨 ①音nán,形容词,与“易”相对/音nàn,名词,灾难/音nàn,动词,责难,质问 ②代词,那/代词,这,这样/通“耳”,罢了,而已 ③副词,尚且/动词,崇尚,尊重/副词,还 ④形容词,高/形容词,危险/副词,正,端正 ⑤副词,徒/动词,犯罪,犯法/介词,因为/名词,通“座”,座位 3.词类活用 ①猿猱欲度愁攀援:_____ ②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 ③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 ④使人听此凋朱颜:_____ ⑤砯崖转石万壑雷:_____ ⑥侧身西望长咨嗟:_____ ⑦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 答案 ①为……发愁,为动用法。②向西,名词作状语。③雄鸟、雌鸟,形容词用作名词。④使……凋谢,使动用法。⑤使……滚动,使动用法。⑥向西,名词作状语。⑦使……回转,使动用法。 二、虚词 1.乎 2.但 点拨 1.表感叹,啊、呀/语气助词,无义/介词,相当于“于”,对/介词,相当于“于”,在 2.副词,只,仅/副词,只管,尽管/连词,不过,只是/副词,只要,只须 三、句式 1.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 2.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 3.又闻子规啼夜月:_____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 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 点拨 1~3省略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5.宾语“胡”前置 四、名句积累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五、课文理解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点拨 ①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意味无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点拨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结合前面两段,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点拨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