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第二学期质检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材料一: 通常来说,我们说某个人不说“人话”带有某种侮辱的意思,但是在科普这个问题上,“说人话”可能是科普人员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 这里的“说人话”意指说普通公众能理解的话,或者说就是要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道理。毕竟科研人员经过“十年苦修”而习得的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不太可能期望普通人能够“一夕顿悟”。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从受众的视角去思考和看待问题;不过也有人并不认同这一点,这样做的结果是只满足了某些特定的受众,也就是具有很多“前置知识”的受众。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也许某些消费科学内容的人本身就是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呢。 在谈到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很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记者会抱怨说科研人员不“说人话”,不会讲故事。实际上,他们这里谈到的是受访人员无法将专业术语进行转化,这会使得访谈人员和受众“如坠云雾”,继而不得要领,我们也丧失掉了一次开展科普的机会。 当然,我们这并不是说术语不好,而是说术语应该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学术交流过程中。这就好比足球运动员与球鞋的关系,不是说他们不能穿球鞋,而是说最好不要在室内穿球鞋,球鞋最适合的场所是球场上的草坪。术语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一方面节省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但是,当我们从学术交流撰写大众传播的时候,就需要警惕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实际上,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的诅咒”。 同时进行术语转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科研人员要对这个术语有着透彻的理解,也就是说欲让别人明白,需要自己先明白。正如卢瑟福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能跟实验室擦地板的女工解释清楚你是做什么的,那这就说明你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斯蒂芬·杰·古尔德在《干草堆中的恐龙》中说:“我将科普文写作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种为伽利略模式,主要是关于自然谜题的知识性文章;第二种则为圣方济各模式,主要是关于描写自然之美的抒情散文。”同时,他又在《奇妙的生命》中认为,“我在每一次撰写所谓‘普及读物’时,都极力维护一条个人原则。我们仍然可以有这样一类科学读物,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能让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读懂。尽管科学的概念数量丰富,意义多样,但不必有所妥协,不必经过扭曲的简化,也能以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较之学术出版物,面向一般读者的读物在遣词造句方面必然有所不同,但只限于将令外行人士感到迷惑的术语和措辞去掉,而概念的深度绝对不可有所不同”。 从上述古尔德关于科普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也在倡导“去术语化”或者对术语进行转化,其目的无外乎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所以,好的科普要尽量“去术语化”,要尽量“说人话”。 (摘编自王大鹏的《科普要尽量“说人话”》) 材料二: 张辰亮已经有十年的科普经历。他所负责的《博物》杂志官方账号的粉丝,从2万达到1300万,用了十年时间。但他的抖音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只用了一年多就完成了从0到2000万粉丝的积累。新的传播形式,为科普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近年来,在抖音上掀起了一股科普热,涌现了一批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