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根”在课本,情景背后的知识点在书本,新情境的影子在书本,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利用课本哦! 回归书本 最后阶段,希望大家回归书本,加油! 1. 大量命题素材来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26.做覆杯实验时通常会装满水,发现塑料片也没有掉下,为什么? 1)建立假设:A同学:可能被大气压托住了 B同学:可能被水吸住了, “证实”(证明成立)和“证伪”(证明不成立)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同学进行了如图甲 所示的实验,抽气到一定量时,观察到 的现象,可以对B同学的猜想进行“证伪”。 塑料片掉下 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 时间(秒)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电流(安) 1.51 1.68 2.02 2.35 2.50 2.45 2.20 2.03 1.82 1.60 2.接通12伏电源后,铅笔芯发出黄光,起初亮度渐渐变亮,随后又渐渐变暗。20秒后断开电路,发现铅笔芯明显变细了。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就是将玻璃泡抽成真空,用炭棒做成灯丝,才使电灯发出持久的光芒。 12V 石灰水 2. 看清情景背后的知识点 Q:请解释又渐渐变暗的原因? 3.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准确表述来自于教材 回归教材的方式绝对不是单纯地看书 1.必须要有针对性地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习题。 其实中考中70%都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这些题都在考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都在我们的课本中。所以,看书要有重点地看,同时,书上边的例题、习题也要做。 2.回归课本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并不是记忆所有知识点,而是记忆那些欠缺的部分。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欠缺的,可以有两种方法: ①拿着课本或者参考书的目录,能想到这章的内容/重点/常考点/串联起来的就是你基本掌握的,有模糊或者根本构建不起来框架的,一定要好好复习,这就是你的知识盲区! ②借助考试说明的考点 回归书本具体办法 1、从题目到课本:历次试卷集中起来,分类,不懂的,我们就翻开课本,对照相应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看一看。 3、划的重点\笔记\书本插图\表格\思考与讨论\阅读材料\习题 4、重点看书本的探究、实验、活动 ———如何操作?———目的是什么 ———什么科学方法? 5、准确表述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等。 2、从教材到题目:历次试卷、历年中考卷、复习资料摆在课桌的右上方,觉得需要翻题目的时候就翻一下,边翻边体会。右下方摆上笔记本、草稿纸,边体会边记录。这个记录就是最后两三天复习的重点了。 不一定能记住的点,先圈起来,再折一下,最后几天专看折起来的! 1)最后几天不要再做陌生新情景题,但一定要做题,不能只看。一定要保持做题的手感。务必谨记,一定要动手,否则后果自负!! 2)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才是制胜的关键,不要过于轻视已经会的部分,往往这才是中考的盲区,很多学生就在这里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就是再看看最后这段时间做的笔记 最后阶段一定要“知识捡漏” ,你要知道,1分之差,可能就决定你能上更好的高中! 最后阶段,希望大家回归书本,加油! 审题不清———不注意题中的关键词:隐含条件、问题的指向(要求)。 探究题当填空题做(忽视探究目的,不能把情景提取成变量) 不能从陌生情景中获取信息能力(漠视题干),抓不住重点且容易烦躁; 答题时言语不规范、归纳不完全、与问题不匹配、逻辑不严密等———书写不规范。 陌生情景探究题难蛮难原因: (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 (1)实验前,油茶植株的选取要求有▲。(写出两点) 是指先发生改变的量 是指随自变量变化后发生改变的量 陌生情景探究题解题策略 ①改变实验变量(题目里怎么变的) ②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有哪些) ③观察并记录因变量(转换成什么了) 陌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