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725967

第四单元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2103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四,单元,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描绘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 课题 描绘我们的校园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七年级 上册-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出版日期:2011年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 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 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讲授新课 描绘我们的校园激趣导入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校园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两组图片的异同,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 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引出课题 ———《设计我们的学校》(二)新课讲授1. 教师展示课本示例图片并介绍视平线———指眼睛向水平方向望去所看到的水平线,它随视点变化而变化。取景时,视平线在画面上的位置是关键。视平线高低不同,所取的景物构图也就不同。取景时主体景物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样的画面才更符合视觉美感。实际操作时可将画面纵横分成三等份,主体景物放在任一分割线交会点上即可。2.教师运用对媒体展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这幅成功地表现了平行透视的风景画,给观者以舒畅的美感。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带向远方,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对称的构图使画面显得很平稳。 3.教师提问:什么是透视?透视的分类有哪些?教师结合图片讲解透视:在人的视觉范围内,物体产生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现象叫做透视。透视又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因为仅有一个消失点而得名,所有横向的线都与画面平行,所有纵向的线都与画面垂直。成角透视也称二点透视。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两个消失点。4.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构图的方法:自然景色错综复杂,不能把一切都画到画面中。有时必须通过取舍、概括才能突出主体景物。描绘时一般将景物归纳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中景一般是主体景物,要着意刻画;远景一般是背景,起衬托作用,为次要景 ,刻画时应当概括、简练。5.线描写生方法:首先选择自己要表现的主体景物,然后明确近景、中景、远景的基本关系。为了突出主体景物,对于那些影响景物特征的细节应予以取舍,要整体把握画面的疏密层次。(三)交流展示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熟悉的角落进行速写写生,结束后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用到的构图和透视规律,最后小组评选出最佳作品,教师总结评价。 课堂练习 1、结合校园实景,分析探讨风景的取景、构图和透视规律。 2、根据所学内容,选择校园一景,画一张线描写生画。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课堂小结 本课我把学生熟悉的校园景色“搬”入课堂,让学生在回忆中学习思考。整节课注意了操作性、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发挥他们聪明的才智。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上我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构图和透视有了基本了解,通过动手尝试描绘校园速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注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观察活动时允许学生通过自由讨论解决问题,提出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